发布日期:2024-12-21 05:14 点击次数:166
一战期间,英法联军在索姆渡河战役中对德军发起总攻,规模庞大的步兵方阵浩浩荡荡地涌向德军阵地。突然,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起,成片的英法联军还没来得及反应,就倒在了血泊之中。在短短的一天之内,德军就在阵地上剿杀了6万名联军,这是一战历史上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。
为何原本与英法联军势均力敌的德军,突然有如此大的杀伤力?原来,负责该场战役的德军指挥贝洛将军,在一处高地安设了数百挺新式机枪,它就是后来风靡世界的马克沁机枪。这款被誉为“人肉收割机”的经典武器,是由什么人发明的呢?它对世界战争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?本期内容,带你一起解密马克沁机枪的前世今生,一起领略“人肉收割机”的威力与战争的残酷。
1916年,一名叫海勒姆·史蒂文斯·马克沁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,但他走得并不寂寞。世界上的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了他的离世,甚至有人这样说道:“马克沁在另一个世界并不孤单,他早已凑够了陪伴他的伙计。”
没错,这位来自美国的穷小子,就是马克沁机枪的发明者。《武器装备百科全书》对马克沁机枪的评价很高,称其一出现,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,拿破仑时代起所有的战术在它的面前,都能够被完全忽视。
展开剩余88%海勒姆·马克沁最早发明这种令人闻风丧胆的武器,并非是出于军事的考量,而是为了赚钱。海勒姆是一位非常富有创造力的发明家,他一生中发明了许许多多的东西,比如捕鼠器、卷发棒、蒸汽泵、改良版的动力飞行器等等。对于早期的电灯泡和无线电技术,海勒姆也有深入的研究,他在这方面进行过尝试性的改良。
但直到40岁过去了,海勒姆依旧穷困潦倒,他的那些发明并未带来多大的收益。直到有一天,海勒姆在弗吉尼亚的一位朋友找到他,告诉他一个十分重大的商机。
“现在欧洲各国都在打仗,你要是能发明一种更高效的武器,那必定会赚得盆满钵满。拿出你毕生所学的知识,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吧,没有什么比军火更赚钱的了!”
受到启发后的海勒姆,马上就在伦敦的工作室刻苦钻研,3年以后,一种新式武器终于诞生了。相比当时流行的手动装填的武器,马克沁机枪最大的优势在于,它能够在一枚子弹击发后迅速地自动填补然后射击。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士兵不需要手动装填子弹,只需要及时更换弹链就可以了,这大大地提高了杀敌的效率。经过改进后的马克沁机枪,拥有600发子弹每分钟的速度,使用250发弹链进行供弹,杀伤力十分巨大。
当海勒姆兴冲冲地向人推销他的新发明时,却被现实无情地泼了一盆冷水。当时的欧洲贵族对于这项发明虽然很惊叹,但没有一个人想要将其用在战场上,自然也就没有人向海勒姆询价。在19世纪末期的欧洲战场上,主流的作战方式仍旧是整齐的队列、激昂的军鼓以及冲锋的精神,海勒姆的发明可以说完全入不了欧洲人的法眼。
现实令海勒姆垂头丧气,他算了算这几年的帐,发现自己不但没有赚到钱,反而把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部搭进去了。不过,海勒姆发明的机枪虽然在欧洲战场上没被采用,但在彼岸的非洲大陆上,它却显示了真正的实力。
海勒姆发明的马克沁机枪,在罪恶的欧洲殖民者手中,变成了战无不胜的利器。
欧洲人不愿意使用马克沁机枪,是因为他们觉得大家都是文明人,用这种武器实在无法彰显骑士精神。但这群人到了非洲之后就不一样了,欧洲贵族在殖民非洲原住民的时候,压根就没有把他们当成文明人看待。所以,在非洲使用马克沁机枪完全不违背骑士精神,因为非洲人根本就算不上骑士。
就这样,原本被当成促进欧洲人自相残杀的马克沁机枪,在非洲摇身一变成为了殖民利器。
1893年,英军在南非见识到了马克沁机枪的厉害。马塔比勒战争期间,英军利用这种先进的武器,杀死了1600名当地部落的战士。部落的酋长始终都搞不清楚,为什么自己的战士手持长矛,冲上战场就马上牺牲了。而在此之前,英国人根本就不是这些部落战士的对手,骁勇善战的南非部落原住民剽悍善战,能够利用有利地形反抗英国人的侵略。
尝到了甜头的英国人,在非洲殖民的过程中大肆使用马克沁机枪,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苏丹爆发的马赫迪起义。在马赫迪起义的克恩图曼战役中,苏丹人以破釜沉舟的勇气,召集了2万名战士与英国人决一死战。但最终的结果只能用悲壮来形容,超过1.5万苏丹人倒在了马克沁机枪之下,而英国只付出了几十名士兵的生命。
“这不是战争,这简直就是屠杀!”
亲眼目睹了马克沁机枪的厉害后,英国人也忍不住后怕。在《机枪史》这本书中,作者如此写道:“如果没有马克沁机枪的问世,后世的很多历史都要被改写。”
在苏丹大获全胜以后,英国人开始慢慢接受了这种屠杀工具。而作为马克沁之父的海勒姆,也一跃成为了富裕的发明家。为了表彰马克沁机枪在非洲战场上发挥的重大作用,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还特意授予海勒姆爵士称号,称赞其为日不落帝国做出了卓著的贡献。
但即便是如此,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,仍旧没有把马克沁当成主要武器。他们当时比拼军事实力的标准,仍旧是舰船、火炮、枪支、士兵、战术这些传统的指标,作为自动机枪代表的马克沁不在这个名单中。当时的欧洲人普遍认为,高贵的民族不应当被这种武器玷污,拿去殖民非洲可以,但用在欧洲战场不行。
然而,德国人很快就让英国人尝到了苦头,苦痛的根源是被他们看不起的马克沁机枪。
机枪战争的到来
与众多欧洲国家不同的是,一战时期的德国没有贵族的臭毛病,他们认为打仗就是打仗,没什么高贵不高贵的。于是,在索姆河战役中,贝洛将军面对来势汹汹的英法联军,率先使用了效率与杀伤力都超高的马克沁机枪。结果可想而知,保持骑士精神的英法联军损失惨重,在一天之内就被德国人杀死超过6万名士兵。
英国首相丘吉尔,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:“法国人只要一看到德国人,就打了鸡血一样,穿着红裤子、伴随着雄壮的《马赛曲》、喊着法兰西万岁,向德国人发起自杀式冲锋。”当然,丘吉尔的这番话只是无奈的自嘲,因为他知道,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。
在吃了大亏之后,欧洲的各个国家以及美国都开始配备马克沁机枪,发明人海勒姆赚得盆满钵满。不仅如此,各个国家后来还以马克沁机枪为蓝本,对它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改良。比如法国的哈奇开斯机枪、美国的路易斯机枪以及英国的维克斯机枪等等。虽然这些机枪在外观与细节上,比之较为粗糙的马克沁机枪有了很大的改观,但源头实际都是一致的。
从此以后,一战被历史学家们冠之以“机枪战争”的名号,人类的历史从此被改写。在短短的“机枪战争”期间,人类的作战方式随着马克沁机枪的流行被彻底改写,原本象征着骑士精神的整齐士兵方阵,被密密麻麻的战壕以及铁丝网取代了,短兵相接的作战双方,在各自的机枪阵地内向着敌人疯狂扫射。
人类最终迎来了最为惨痛的时刻,一战结束以后,世界上超过千万的人口从地球上彻底消失。此外,还有超过数千万的人,不得不伴随着伤痛与残疾度过后半生。人类的自相残杀,给人类文明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,也为侥幸存活的人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心理创伤。科技的进步并未带来人性的进步,相反,它助长了人类灵魂深处罪恶的一面。
马克沁机枪为“机枪战争”开了个头,而一战又为二战铺平了道路,世界的历史就此被改写。
疯狂的二战
马克沁机枪毫无疑问是一战时期的超级巨星,一战成名的它变成了世界各国的宠儿。然而,人类并未止步于此,而是向着更加罪恶的深渊滑去。
为了应付这种高能的武器,一战的参战国在战争结束后,争相研究起了飞机、坦克、潜艇等种种更为先进的武器。虽然马克沁机枪没有退出战场,但它在二战中发挥的作用明显减弱了,投入到战场上的新式武器,将战争的残酷性发展到了极致。
第二次世界战争结束后,世界人口锐减了7000万以上,这还只是直接或者间接死在二战时期的人员数据。它其后的影响则更为巨大,数亿人的家园被毁,以千万计的人不得不流离失所。更为致命的是,二战导致了一种更为可怕的武器出现——原子弹。
原子弹的威力,想必不需要多加介绍,它直接加快了二战结束的进程。但这样的一种武器,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不定时炸弹,说不定哪天人类文明就会因它而毁于一旦。而这种致命武器的源头,仍旧是19世纪末横空出世的马克沁机枪,它改变的是人类的战争史。
马克沁机枪的出现,改变了欧洲人对于武器的认知,也改变了他们对于战争的定义。所谓的贵族精神早已荡然无存,战争的主要意义被杀戮捆绑,这是人类需要反思的地方。当然,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,利益诉求必然不同。但是如何在不同的诉求中,谋求共同的利益与发展,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,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思考的问题。
真心地希望,马克沁机枪这样的武器再也派不上用场,而它的其他衍生品再也不要出现。和平、安宁、共赢、进步,是全世界人类都应当追求的目标,这也是我们这代人所背负的责任与使命!再见,马克沁机枪,再见,可怕的战争!
发布于:天津市